信阳市地处淮河上中游,跨淮河、长江两大流域,淮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8.2%,长江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.8%,辖区内河流众多,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长363.5公里,上游淮源至淮滨洪河口落差178米(信阳境内落差约80米),入信阳境至息县关店之间212.5公里河道无堤防,占境内淮干长度58.5%,关店至三河尖151公里河段有堤防,占境内淮干长度41.5%。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89条,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条(淮河、浉河、竹竿河、潢河、洪河、白露河、史河、灌河属淮河流域,罗山县大悟河、新县倒水河属长江流域)。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,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降水量年内、年际之间变化很大,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毫米,建国以来历史最高年降雨量为1954年的1711毫米。降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的6~8月,占全年的54%;丰、枯年相差可达2~3倍,径流量相差8~9倍。加之境内的淮河干流及南部支流大都发源于桐柏山和大别山,源短、坡陡、流急,经常发生突发性大洪水;淮河北侧支流多为坡水河道,河身狭窄,河道弯曲,流经平原洼地,排水沟洫不畅,极易酿成内涝。这些降水特点和河道行洪特点,决定了信阳洪涝灾害频繁发生,水利治理任务繁重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,全市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、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,现有各类水库1115座(大型6座、中型14座、小型1095座),占全省2509座水库的44.5 %;大中型拦河枢纽21座,塘湖堰坝25万处,总蓄水能力60亿立方米;治理淮河及重要支流30多条,兴建圩区46处、堤防958公里、排涝闸站347座;蓄水、引水、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2.2亿立方米;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5处,1~30万亩的中型灌区50处,1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839处,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.7万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