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专题报道 > 四水同治专题 >

筑一池清梦 润一方水土 ——信阳市光山县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惠民生

      今年以来,信阳市光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聚焦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灾害“四水同治”,组织开展 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活动,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,引导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,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,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构建水清安澜、人水和谐生态新格局。目前,全县群众自筹和社会捐款已达5300余万元,整治农村水塘3212口。
      一、绘就生态文明建设蓝图
      理清治水思路。被誉为“江南北国、北国江南”的光山县,水资源丰富,水塘星罗棋布,全县农村水塘3万多口,承担着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功能。近年来,由于缺乏整修资金,原本清澈的水塘淤泥长期得不到清理,水体变得越来越浑浊、越来越脏,部分水塘已成了臭水坑。光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积极践行省、市“四水同治”治水新思路,以治理水塘为抓手,着力解决农村水少、水脏问题,加快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,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、水生态修复、水环境治理、水灾害防治能力,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      明确目标任务。光山县委、县政府制定“我为家乡治水塘活动”实施方案,计划利用3年时间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,对全县3.3万口水塘进行治理,每个村每年治理不少于3口。重点抓好四项工作,一是突出利用水资源,修好当家塘。动员各村群众结合实际,修好门前塘,逐步达到每个村民组都有1口当家塘,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。二是突出修复水生态,整治硬化塘。提倡新修水塘不搞硬化,最大程度的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、自然性,保持塘水的自净能力。三是突出治理水环境,清理垃圾塘。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对水塘中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,清洁水体,达到美化乡村效果。四是突出防治水灾害,兴修抗旱塘。对于水源紧缺的村组,动员群众在农田附近兴建一批水塘,增加蓄水量,扩大灌溉面积,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。

      精心组织领导。光山县成立“四水同治”工作领导小组,高位推动活动开展,县委书记刘勇、县长王建平多次到水塘治理现场办公,协调解决相关问题;各乡镇、村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,凝聚部门力量,形成治理合力。同时,强化督导考核和业务指导,开展,县委督查室对各乡镇水塘治理情况进行现场督导,县水利局成立7个技术指导组,对全县22个乡镇分片区进行技术指导。
      二、织出美丽乡村多彩锦绣
      营造浓厚氛围。光山县各乡镇、村利用微信群、乡村大喇叭、发放倡议书等方式,广泛宣传“人民水利人民办,办好水利为人民”,让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活动家喻户晓。县电视台开设农村水塘治理专栏,对各乡镇工作中取得好的经验和涌现出的典型事例进行全方位、多角度宣传报道,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。
     广泛社会动员。光山县各级基层组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、群众代表大会等,全面动员,发动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。同时,加强与外出成功人士联系,争取支持和参与,发挥乡贤能人影响力,为建设美丽家乡作贡献。今年4月发出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活动倡议后,很快得到在外务工、经商游子们的热切回应。晏河乡付店村村民、外出成功人士积极响应治理水塘号召,纷纷出钱出力,仅在捐款仪式当天就募款12.5万元。目前,全县群众及成功人士共捐资5300余万元,破解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难题,为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。
      激发群众动力。在农村水塘治理过程中,光山县坚持社会群众是主体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治理水塘的主观能动性,明确提出“谁的水塘谁治理,谁治理谁受益”。有的是村组协商,按照本组群众家庭人口或水田面积共同出资治理;有的是几户群众联合治理;有的是合作社投资治理;有的是成功人士捐款治理。罗陈乡卢河村脱贫户吴德召、吴亮召、杨光辉3人自筹资金8万余元,对村民组门前塘进行整治,在塘四周栽上花草,彻底改变了该组脏乱差面貌。
       三、打造特色治水模式惠民
      因地制宜治水。光山县根据农村地形地貌,因形就势,尊重群众意愿,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。群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,自行选择新修水塘,或者选择老塘改造、淤泥垃圾清理、水体整治等形式。对于缺水的村组,规划新建水塘,对有淤泥、垃圾、污水的老旧水塘重点做好“三治两修”,实行一塘一策,新修塘、整治塘、管护塘,全部达到水清和塘面、塘边干净的标准。
      统筹兼顾兴水。光山县把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结合,大力整治黑臭水体,重点清除水塘周边厕所、猪圈、养殖场等污染源,坚决杜绝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流入水塘;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,对门前塘进行水塘岸边硬化美化,植树种花,开辟休闲娱乐区;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,动员合作社积极参与治水塘,改善生产条件。通过结合,实现水塘治理兼顾多方利益的目的。
      突出效果利水。光山县治理水塘坚持“合理利用、富裕群众”原则,修建后的水塘平均每口能增加有效蓄水量3000立方米以上,采取能渔则渔,适度发展养鸭、种莲藕等多种方式,努力实现“一塘肥鱼一群鸭”目标。泼陂河镇蔡围孜村江威合作社投资10多万元,自发修大塘3口,不仅保障合作社种植水稻灌溉用水,还能够养殖莲藕和鱼虾,实现多元化增收。
      长效管护美水。光山县以水域美景扮靓城乡,通过整治门口塘、清理垃圾塘、兴修抗旱塘,绘就美丽水生态画卷,有力改善了农村水环境。治理后的水塘,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的景象随处可见,塘内有鱼有虾,四周有草有花,留得住乡愁,群众对此拍手称快。对治理后的水塘实行塘长制管理,在塘边竖立塘长制公示牌,上面公布水塘名称、编号、面积、整修时间、塘长姓名、联系方式、管护目标等,强化落实管护责任,将水塘管护列入村规民约,不断建立完善水塘管护长效机制。
      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乡村因水而平添灵性,因水而更加秀美。随着“我为家乡治水塘”活动深入开展,光山县农村水环境面貌得到不断改善,强力助推了全县乡村振兴和“四水同治”战略顺利实施。

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,按Ctrl+~键打开导盲模式。